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七回 隔墙听英雄形意门 下座说风流杏花村(2 / 2)


这时,挤上来一个壮士,凑在李复贞耳边小声说:“他就是郭云深的弟子李魁元。”

声音虽小,但尹福听得一清二楚。

这时,店主拎着一壶酒挤了进来,对李魁元鞠躬道,“我给您换杏花村的酒来了。”说着,端来一只酒杯,放在李魁元的桌上,举壶倒酒。

只见李复贞轻轻吹一口气,那酒壶口对着杯口,可是酒却洒向一边。店主倒了几次,杯中未见一滴酒,酒洒在桌上。

李魁元有点按捺不住了,唰的一掌,削掉了壶嘴,那壶嘴撞在墙上嵌了进去。

“好功夫!”围观的人齐声喝采。

李复贞见了,有些沉不住气了,用袖子一拂,桌面上的酒水扬起来,淌进杯中,一忽儿,只见杯中已有一指高的酒水。

“绝妙!”又有一些人为李复贞喝采。李复贞听了,面露得意之色。

李魁元见此情景,微微一笑,用手轻轻一按,酒杯陷进桌面,慢慢凹下去,渐渐没了杯口。

众人又是一片喝采。

李复贞见了,一伸右脚,酒杯弹了起来,他一掌将酒杯击得粉碎,随手接了碎片,轻轻一碾,粉末纷纷扬扬。

李魁元叫道:“你要不服气,咱们比试比试?”

李复贞冷冷道:“比什么?”

围拢的人群中有个人叫道:“快看哟,师父还没动手,徒弟先打起来了!”

李魁元、李复贞两个人摩拳擦掌,正欲比个雌雄,只见**兰分开众人挤了过来。

“两位徒弟,都是形意门人,何必动气?有首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师叔,”李魁元憨里憨气地叫道。

“师叔,您也来了。”李复贞赶快拉过一把椅子让**兰坐下。

**兰拉着两个人的手,也让他们分别坐下。他语重心长地说:“两位徒弟都长这般高了,真是光荫似箭啊!我当年到太谷时,复贞还淌鼻涕呢,那年我到深州,还是魁元上树给我摘深州大蜜桃呢!”他拉着李魁元的手说:

“你想换杏花村的汾酒,你知道有关这个酒的故事吗?”

李魁元摇摇头,有点茫然地望着**兰。

**兰和蔼地对李复贞说,“你是本地人,你说说看。”

李复贞说:“晚唐诗人杜牧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地民谣唱:‘汾州府,汾阳城,离城三十杏花村。杏花村里出美酒,杏花村里出贤人。’杏花村在吕梁地区汾阳县城东北三十里,这是名闻遐迩的酒乡。还没进村,远远便见红杏探头,绿枝掩映……”

“噢,大冬天还红杏探头呀!”李魁元气呼呼地说。

“我说的是阳春三月,子夏山耸立村北,汾河水曲折村南,真是风光绮丽的好去处。《汾阳县志》说那里自古‘直松万株’、‘溪泉四出’。据传,子夏山便是因孔子的学生卜子夏曾在山上设馆教书而得名的。至今,子夏下棋的石盘和后人修建的子夏庙仍在山中。早在公元六世纪,杏花村的汾酒就是宫廷的珍品,享有极高的声名。到了唐代,杏花村烧锅酒坊达72家之多,出现‘长街恰付登瀛数,处处街头揭翠帘’的盛况,以致杜甫前来游览,李白前来醉古碑。明崇祯年间,闯王李自成自陕渡河,率师北进,路经杏花村,也曾驻饮汾酒,并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字,因此杏花村一度更名为尽善村。杏花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井亭,亭内幽幽井水深不自测,亭壁有清初大诗人傅山手书‘得造花香’四个大字。这口古井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杏花村有个酒店,叫醉仙居,有一天,一个衣著褴褛的穷老道进店喝酒,一喝一大碗,喝罢分文不付,扬长而去。第二天老道又来喝酒,连喝两大碗,仍不付钱。如此三天,终于醉倒。店主毫不嫌弃,殷勤招待。老道酒醒后,跌跌撞撞。店主双手搀扶他出门。经过门前水井时,老道问:‘这就是你作酒的水井吗?’店主刚刚回答一声‘是’,不料那老道‘哇’的一声,将腹中之酒吐了出来、不偏不斜,正吐在井里。说也奇怪,从此,这口井里的水就变成了芬芳郁冽的美酒,井也成为神并,杏花村从此名声大噪。现在杏花村里的人,从这口井里汲出的水,仍清澈透明,没有邪味,用它煮饭不溢锅,盛到容器里不起锈,甚至用来洗衣服也格外柔软干净。《汾阳县令》有‘汾酒曲’赞扬这口井:‘神品真成九酝浆,居然迁地弗能良。申明亭畔新淘米,水重依稀亚蟹黄’……”

这时,只听门外有人大喝:“快给我端杏花村汾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