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七十六章闹上门来的后娘(1 / 2)





  十月初五,就在苏青宁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家铺子的筹备当中去的时候,钱氏找上门来了。

  她到的时候苏青宁正在石头桌上坐着写写画画,她刚把店铺的名字取好——苏记杂货铺,简单好记,没有多余的花样。

  然后准备弄张很显眼的大海报,把铺子里准备要卖的东西种类和价钱全都写上去。

  经过集思广益,铺子里除了卖柿饼以外,还卖庄子里产出的红薯干。

  原本李耿提出来要卖红薯,苏青宁觉得这个东西集市里就有很多卖的,太没有特色,而且三文钱一斤,也卖不起价钱,于是她想到这个时代还没有红薯干,便出了主意让李耿去安排庄子里的妇人和孩子去做。

  红薯干有两种,一种是切条,像小元宝或者像一条长而狭窄的小舟形状,这种只需要晒干当成果脯来卖。

  另一种则是切成薄片,晒干后过油炸,炸得酥酥脆脆的密封起来卖。

  这样一加工直接把红薯这种廉价的饱腹作物演变成了富贵人家的零食,提升了它的经济价值。

  苏青宁给其定价:元宝干:二十文一斤,炸红薯片四十文一斤。

  熟柿子:两文一斤,柿饼二十文一斤。

  其实苏青宁很想把价格再定高些,但是一旁的沈昀却在不停地提醒她,目前铺子里要卖的这些东西虽然还算稀奇,但他们的原材料却都是乡下家里都有的。

  可能开业的时候大家尝个新鲜之后,就会因为价钱太贵望而却步,不利于铺子后期的经营。

  “可定价太便宜了,富贵人家又会觉得这东西不稀奇了吧。”苏青宁以手托腮,皱着眉头想方设法想要弄出一个能卖得起价的办法来。

  沈昀点点头小声建议:“早些年间京城有家聚味斋,吃食跟普通小店的做得差不离,但每样点心都用漂亮的礼盒装了,价格便能往上翻好几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闻言苏青宁双眼一亮,双手高举一把拍在石桌上,兴奋得脸颊通红:“没错儿,你说得太对了。”

  这不就是现代过中秋节月饼的卖法吗?

  同样的月饼要是打散卖可能就几十块钱一斤,可要是包个漂亮的包装,便能成百上千的卖。

  可不就是沈昀所说的包装效应嘛。

  嘿,她这脑子刚刚也是进了死胡同里了,愣是没想到,倒让沈昀这个原著民想到前头去了。

  她想了想,在干净的宣纸上写了一个包装方案。

  把铺子里要上的那几样小吃全都按照一斤的份量包装一下,然后大大方方地给元宝干标上三十八文一盒的价钱。

  再接着炸红薯片一盒标上六十八文,柿饼五十八文一盒。

  完美!苏青宁拍拍手掌,对着自己亲手设计的价格海报看了又看满意地不得了。

  苏青宁在看海报,沈昀却在看她。

  初冬的太阳有些无力,刚刚才爬上半空,从屋檐上照下来打在她的侧脸上,她的脸一下子立体精致了。

  沈昀轻轻地笑,也不知道她的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怎么就能有那么多别人想不到的点子,而且奇怪的是偏偏他怎么就看不透她的想法呢?

  两人并排坐着岁月静好,钱氏一来就乍乍呼呼地打断了这番宁静。

  “喂,于家的,上次我跟你提过的事情你有没有跟大海说,刚刚人家秀才相公可是又上我那儿去了,说是你们要是迟迟不给回信儿的那人家可得想办法去说别家了。”